10/23/2006

浯江金門

趁著中秋節連假,我們一家三口陪著娘家爸媽還有公公一起到戰地金門旅遊。一方面是除了當兵的老公外沒人去造訪過金門,一方面是想到連假在台灣本島各大旅遊勝地一定是又貴又塞,於是乾脆出走到相對價廉的金門。臨行時,知道我們要去金門的人大多警告我們,那應該會是無聊到透頂的三天兩夜之旅,他們都說,就兩個小小的大小金門島,除了貢糖、菜刀、阿兵哥還有啥好看?只是,憑著我們強烈的好奇心,我們還是快快樂樂成行,結果,則是令人滿足的。

隨著金門的開放,我們有幸得以窺得眾多神工鬼斧的戰地坑道,那是軍民為了逃難生存戰爭下的血汗成果,一手一斧,人工鑿成。小規模的坑道可供人民避難,大規模的坑道則可讓戰船或戰車駛入。金門,同時也是如今保留最多亦最完整的閩南式古厝的地方,大多數的金門居民仍然居住在傳統閩南房舍內,而金門政府的法令規定保護功不可沒。當然,我們也不可免俗的參觀了眾多戰史館,亦登上了太武山去瞻仰有名的毋忘在莒,只不過沒有登高望遠的慨嘆,只有眼見一部部揮軍上山的軍車。

曾經是兵比民多的戰地要塞,隨著金門的開放與軍制的刪減,如今金門的阿兵哥數量從全盛時期的十七萬兵到如今僅餘七千,原先金門人全力伺候的部隊大兵,如今慢慢轉成大陸遊客,以及逐漸增加的台灣觀光客,只是,計程車司機仍然無奈的告訴我們,經濟榮景跟開放之前相比,差遠了。

金門地位的矛盾與無奈,是歷史的見證。國民黨時期,金門擔負反共要塞,在最前線阻擋炮火攻擊,只因為她最靠近中國大陸,所以無論軍民都擔負著保護台灣、反攻大陸的重責大任。現在的金門,一樣站在最前線,只是負責的是小三通的起點,運輸著台灣、大陸兩岸人民的觀光經濟活動,負責接待一批又一批比台灣觀光客還多的大陸觀光客,一樣的樞紐位置,兩樣的歷史責任,而我則有點疑惑,金門人要如何說服自己這如同精神分裂的兩種任務的同時存在。

在三天的行程中,導遊總是不忘記提醒我們,金門雖然地理上靠近廈門,不僅手機到這裡會漫遊成中國大陸的基地台,連看到的中秋節煙火都是廈門的,然而他們在食衣住行以及精神上是多麼的依賴台灣,當他興奮的指著金城鎮上的7-11給我們看時,還是不忘提醒我們,這就是金門對台灣依賴的象徵,我腦海中浮現的卻是在SARS其間猶如被封島的金門,不僅台金航線全部中斷,連物資補給都很辛苦,這樣的無奈的金門仍不忘大聲疾呼,我們也是台灣人。

靠海的金門原本應該擁有如澎湖般豐富的海洋資源,鮮美肥碩的海鮮,然而諷刺的是環海的金門海鮮少的可憐,因為沿海幾乎都埋著地雷,連田裡面都會有一塊塊的反空降水泥板,三天的金門之旅,我很震撼,也很感動,金門,是一個十分特別的島,因為她乘載著無數的砲彈孔與戰地血淚,也乘載著戰地子民的堅韌,我想,那是遠在台灣的我們,沒有到金門去當過兵或鑿過坑道所完全無法體會的心情。

1 comment:

William said...

讓我回想起我在金門當兵的日子,頗令人懷念。我最喜歡的是獨自走在鄉間的戰備道上,兩旁是成列的木麻黃樹,樹的外頭盡是大片的高粱田,野鳥會飛下馬路上來覓食,一點都不怕人,有一次我看到兩隻啄木鳥正在吵架,我站在一旁觀看,牠們完全無視我的存在,我看的非常過癮。

幾年前曾經回去金門一次,變了好多。阿兵哥都不見了,許多碉堡、營舍也都荒廢,代之而起的是文明物質的燈紅酒綠,失去的以前純樸的感覺。另人更加懷念以前美好的時光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