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2007

做事 VS. 做人

人類本來就是群居的動物,要想遺世獨立、離群索居,原本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打從呱呱墜地開始,人類就註定了要與外界共生共存的命運,不管一個人的生命力再強、能力再強、他都必須仰賴整個社會、家庭資源的供給支援,方能茁壯成長,所以,如果有人真的夠驕傲的說,所有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獨力而來,我總是抱著一絲懷疑。

做人做事一樣重要,但如果沒有一顆感恩的心,我想再聰明、再強勢都是徒勞。
***************************************
成功必修課:學做人

這堂課,課本沒教,老闆、同事不會直接講。這堂課,沒有文憑,無法畢業,許多人學一輩子都學不會。這卻是職場上最重要的一堂課:「做人」。 做事要緊,還是做人優先?做「好人」還是做「自己」?「人緣好」,會不會變成「濫好人」?為什麼有人總能廣結善緣,有人卻老是處處樹敵?這些帶給你無窮煩惱、卻找不到答案的難題,《Cheers》雜誌透過各種過來人的親身經驗,為你淬煉出通過考驗的人生智慧。只要釐清困惑,掌握原則,做人其實沒有那麼難。

文/祝康偉
2007年01月Cheers雜誌

做人難!上海皇帝杜月笙曾說,人生有三碗「面」難吃,一是場面,二是錢面,三是人情面,其中,最難吃的正是人情面。

偏偏這碗難吃又難捧的「面」,在學校往往沒人會教,出了社會又沒人敢教,於是,我們得憑本能,不斷在人情困境中,學會做人的能力。儘管不容易,但並非沒有脈絡可尋。只要你能先釐清關於做人的幾項大哉問:比方說,到底是做事重要,還是做人重要?做事,還是做人?很多剛進職場的年輕人,仗著聰明才智,總覺得「實力決定一切」,做人不重要。對於不如自己的人,不是當面嗤之以鼻,就是在背後抱怨。

甫接任美商聯邦快遞公司台灣區總經理一職的朱興榮,回想11年前,自己就曾經犯了這個「每個聰明人都會犯的錯」。當時從美國念書回來,擔任小工程師的他,每天只管窩在自己位置上,按時間完成專案即可,根本無須搭理其他同事,更遑論跨部門的合作。因為專業表現亮眼,受到當時的總經理陳嘉良(現為聯邦快遞中國區總裁)器重,朱興榮被點名擔任一個囊括國內外中高階主管的跨部門專案主持人。一向是「拼命三郎」的朱興榮,過去工作有瓶頸,頂多熬夜加班就能過關,沒想到這次卻栽在一個他眼中,緊要關頭只會「推脫」的主管身上。

他記得,當時專案流程出了問題,整個團隊必須24小時進駐,體力、壓力都不堪負荷,還要召開應變會議。就在會議進行到一半,心力交瘁到臨界點的朱興榮,又聽到那位讓他「感冒」已久的主管,沒有辦法又抱怨不休,他一時難掩怒氣拍桌大喊:「這件事溝通很多遍,不知道到現在為什麼還不做,如果有人不想做,這個專案也不用繼續了!」隨即,這位只有兩年資歷的毛頭小子,竟然當著眾多高階主管的面,天塌下來也不怕似地甩門而出。

拿針戳人,還是拿針縫衣?

直到深夜12點半,呆坐座位已久的他,感受肩上一雙手的重量搭來,轉身只見堆滿笑容的陳嘉良緩緩說:「你啊,就像一根針,戳人會痛啊!若把這個針拿來縫衣服,就會很有功效,不知道你為什麼要去戳人?」「不是我要戳人,是他逼著我去戳人,我受不了!」朱興榮氣憤地說。陳嘉良接著回應:「喔,因為你受不了,所以你就不去縫衣服,而去戳人?我知道你心裡很多委屈,在這個時刻,你若能把所有精力拿來縫衣服,大家會更感激你!」

朱興榮笑著說,當時自己一心想把事情做好,產生盲點,陳嘉良這番「戳人與縫衣」的道理,讓拘泥在「你錯我對」節骨眼的他,頓時心門大開:「與其當場讓他難看,不如直接向他伸出援手,把事情解決了更有效率。況且,若我坐了他的位置,不見得能做得比他好!」

從小一路順遂,自我要求極高的萬事達卡國際組織資深副總裁暨中國區總經理江威娜,同樣也歷經不會做人的青澀歲月。

初入職場:80%做事,20%做人

回想剛入社會前幾年,她曾為了打入同事的午間閒聊,無意間「貢獻」了話題主角的一些私人祕密。當時專注做事的她,忽略辦公室常有的角色競爭,此番被有心人炒作的「爆料」,不僅傷害了當事人,毀了友誼,更讓她重新思索做人的道理。

一般而言,年輕人容易陷入「做事」比「做人」重要的思考,因為做事的目標明確,短期即可見真章,投入與回饋十分直接。反之,做人得面對「一樣米養百樣人」,不同角色的適應與考驗,講究的是長程的累積,無法立竿見影,且隨著職位升遷,扮演的角色趨於複雜,難度還愈來愈高。「在投資報酬率的權衡下,做人的重要性常常被視而不見,」江威娜分析。她語重心長的提醒,要想出類拔萃,職場上的確存有做事與做人的「比例原則」。

初入職場前5年,至少要花80%的力氣在學做事,另外的20%花在學做人上。

隨著工作技巧日漸熟練,做事所需的時間減少,就要調高比例,將更多的注意力,花在做人的學習上。「當同儕還在斤斤計較做事的方法,你卻能開始展露做人的本領,帶領團隊解決問題,就很容易在這個階段變得耀眼,」江威娜強調。

第二個令許多人困擾不已的難題,是做人,還是做自己?做人,還是做自己?雖然知道做人重要,但一想到為了和諧,得委曲求全,隱藏自己的本性,就讓人痛苦不已。「外圓內方」這句被中國人奉為做人最高境界的成語,在德州儀器半導體技術公司大中國區總經理郭江龍看來,即是最好的答案。他解釋,所謂「外圓」,指的是顯露在外的態度行為,講求的是「圓融」、「和氣」;「內方」,則是指隱於內心的原則信念,譬如「正直」、「誠信」,扮演最後一道防線,不會因壓力或環境改變而棄守。

一般人常誤解「外方內方」或「外圓內圓」的「表裡如一」,才是真正做自己。即便如此,所謂「表裡如一」,也不是隨興所至的任意妄為。

表裡如一新解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中「表裡如一」一文指出,所謂「表裡如一」,指的是不必為了做人而徹底放棄自己,而是該懂得如何區分私底下與工作時的自我,以維持一種「身分」的平衡。他認為,你可以在公、私生活中拉上一道紗簾,而非一堵無法穿越的磚牆,以方便隨時互通,又能區隔彼此的差異。

一旦懂得角色轉換,熟練地穿越這道紗簾,就不必放棄自我,變成雙重人格。有趣的是,愈能善用這個方法,愈能擁有獨特的優勢:一是在職場上,因為不背離本性,往往能展現某種個人風采,博得最多信賴。當你回到私人領域時,你能做你想要的自己,家人與朋友對你真實的回報,更能平衡你在職場的情緒起伏,成為你的後盾。不管是從「方」到「圓」的琢磨,抑或是「內」「外」自我的轉換,為避免過猶不及,究竟分寸該如何拿捏,往往是做人最難的地方。

做人,並不等於要做「濫好人」。

做好人,還是做濫好人?廿一世紀公關顧問公司總經理俞竹平認為,以情緒管理的角度來看,若把自己磨得太圓,常會讓人覺得城府很深,有一種不可親近的感覺。就像瓷器與陶器同樣是容器,但瓷器講究上釉,光可鑑人,卻只能供在高處欣賞。反之,陶器刻意留下手紋,少了完美的光澤,卻多了一種性格上的天真。但最為人詬病的是怕得罪人,只知一味討好,成為不知原則為何物的「濫好人」。

濫好人落得兩面不討好

引進「卡內基訓練」,嫻熟溝通的黑幼龍,分析人際關係的模式,有以下4種狀況:第1種狀況,叫作「操縱」,這類人想的是自己的益處,佔別人便宜,當別人知道吃虧時,就會離你而去。第2種狀況,叫作「退讓」,這類人誤會好的人際關係是靠讓步,所以願意自己犧牲,讓別人佔便宜。虧吃多了,久而久之,也會漸漸脫離人群。第3、第4種分別為雙方都倒楣的「兩敗俱傷」,以及互相拉抬的「雙贏」。

別以為當個濫好人,什麼都說好,什麼都慷慨答應,就能獲得好人緣。黑幼龍指出:「濫好人的下場,就是第2種人際狀況,沒有原則的結果,不是為兌現承諾而過勞死,就是被追債的人逼得逃之夭夭!」台達電子人力資源資深處長倪匯鍾回想,過去在飛利浦半導體顯示器事業部15年間,參與不少次決定高階接班人的會議,一字排開的候選名單中,每個都是過關斬將的佼佼者。激烈的評選過程,彷彿《誰是接班人》的生死大會現場,全球大老闆與人資高階主管比鄰而坐,逐一討論歷年來績效考核的報告,「常常被判出局的,不是做事能力較差的人,而是大家口中的『濫好人』!」

nice guy≠right guy

在老闆口中,簡單一句“He is a nice guy, but not the right guy for this position.”(他是個好人,但坐這個位置他不是對的人),乍聽起來客氣,言下之意是「公司不是迪士尼樂園,你只有好人緣,不代表你成了領導者,就會懂得該硬則硬,遑論激發員工潛質,展現組織的戰力!」倪匯鍾強調。

到底做人應該朝哪些方向學習,才能突破現在的格局?抱著「不計較」的態度是第一步。不計較,就像別在襟上的鮮花,能讓近悅遠來,無形中增加做人的廣度。不計較,增加做人的廣度江威娜曾經碰到一位既聰明、學習能力又強的人才,他在同儕中非常突出,本來是江威娜亟欲培養的幹部。沒想到幾次參與團隊合作,他最在乎的只是自己能享有的資源與利益,而非對團隊的貢獻。江威娜不免感到失望:「一個不談付出,只會計較的人,難保到高位,他不會為了個人私利,犧牲整個團隊的利益。 」

其次,少了包容的心,若他當上領導者,肯定做不好coaching(教練)的工夫,無法帶領團隊中的落後者。「若他一直沒有察覺,也不願意改,即使讓他獨立作業,因為個性,也會很快遇到工作瓶頸而離開,淪落職場流浪一途,」江威娜斷言。位居高階,若能有不計較的胸襟,除了增加自身的高度,也會感染員工,成為效尤的對象。目前任教於高雄餐旅學校的前亞都麗緻總經理蘇國垚,對總裁嚴長壽就有如此的觀感。

一次兩人共同出差到夏威夷,投宿的是全球赫赫有名的頂級旅館哈蕾柯蘭妮(Halekulani),一路上嚴長壽如數家珍地對這家旅館讚不絕口。Check-in後進房,蘇國垚被眼前擁有大客廳、大浴室,還有夏威夷絕佳海景的房間所震撼。他念頭一轉,總裁的房間一定會更驚人。沒想到,敲門後推開一看,竟然面積著實小了三分之二,更無景觀可言,他不禁大驚失聲:「他們竟然把房間弄錯了!」只見嚴長壽笑著說:「我已經住過了,你出差很累,這算是慰勞,就好好在裡面體驗一下。」並堅持讓蘇國垚連續住了兩夜。即使已離開亞都麗緻多年,這段為蘇國垚津津樂道的小插曲,在旁人忙著計較的當下,總會出現腦海,讓他若有所悟地會心一笑。

謙卑的力量

「稻穗愈飽滿,腰彎得愈低」、「竹子愈高,竹尾彎得愈低」這些大自然的道理,講的正是「謙卑」的重要。因為謙卑,你會居安思危,你會小心翼翼,你會拼命學習,你也會努力改變。最後,你擔心的事會消弭不見,你的弱點也能補全,你意料不到的收穫也會在謙卑中獲得。只是愈在高峰,人愈不容易察覺謙卑的力量。

霸菱證券投顧公司總經理陳詩舜就指出,金融圈充滿大起大落,曾經睥睨一切,如今落魄失意的例子,可說俯拾皆是。他舉一位知名的金融新貴,靠著「向上管理」,頭銜一路竄升。對下屬極為傲慢的他,享受平步青雲的快感之餘,卻忘記自己已「掏空」多年奧援他的專業團隊。當他隨跳槽水漲船高,隻身就任遭遇困難,才發現自己能力有限,但身邊已無人願意伸手協助,屢次被新老闆「請走」。後續工作轉換,更因reference check(背景調查),不斷栽在他過去得罪的人的負面評價裡,而一蹶不振。

厚道,做人更高境界在謙卑之外,若能做到厚道,先一步替人著想、留餘地,才真正是跨越做人更高的境界。曾遭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從公司因跳票瀕臨倒閉,到如今谷底翻身,稱霸台灣精密機械業的台中精機就是一個好的例子。

經營超過50年,第二代接棒經營的台中精機總經理黃明和指出,早年客戶多是師徒相傳的黑手業,在工廠裡待了3年,就能出師自己創業。黃明和的父親看這些年輕人在創業初期,難免資金短缺,總會大方地要他們先將設備拿去用,日後慢慢分期付款即可。甚至,有的下游經銷商沒錢進貨,他還會勸他們先把機器拿去賣,先賺了第一筆錢,才能打好基礎。

黃明和指出,由於父親總會替人著想,培養的許多客戶都是從第一代祖父輩開始,第二、第三代接手買新的機器,演變成關係深厚的三代交情。其中,還包含夫妻檔、兄弟檔、父子檔。沒想到父親以厚道待人,後來竟救了黃明和與自己公司一命。

黃明和回想8年前,受亞洲金融風暴波及,國產汽車、東隆五金陸續爆發地雷股危機,中部地區許多上市公司都垮了,台中精機也因財務槓桿過度操作,20億元融資遭銀行凍結,頓時陷入困境。奇妙的是,當遭逢相同命運的同業如楊鐵,早已被協力廠商拉白布條、圍廠鬧上電視新聞,台中精機卻顯得異常平靜。不僅客戶沒有拋棄,協力廠照常提供零件,面對同業挖角,台中精機的高層主管沒有一個異動,一起度過了最艱難的階段。

黃明和心有所感地說,從此他深刻體會到「天助自助者」的道理。他強調,「自助」兩字,就是過去你所積的陰德,對他而言,也就是父親打下人情的基礎,讓大家願意信任,才能贏得東山再起的機會。

人生的做人課,不僅沒有文憑,也不可能畢業,連當過英國首相的邱吉爾都承認,自己到了65歲,才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但不管是管理、領導、乃至於人生真正的成功與圓滿,沒有一項不是圍繞著「如何做人」。這堂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視的課,你學好了嗎?

1/05/2007

邊緣化

我想,或許是我太敏感。

從提出辭呈的那一天開始,老闆嘴巴上雖然說不會批准我的辭呈,但我卻可以感覺實際情形有些不一樣了。

決策會議,我可以不需要參加。
新產品開發,我可以不參加,不被徵詢意見。
供應商Survey,我可以不列席。

嗯,套句CM的話,這應該是所謂的邊緣化吧!

突然間,我從忙的狀態降溫到閒,其實也沒啥不好,剛好可以喘口氣,好整以暇地等著榮退的那天,我還是很認真的把所有手邊的歷史資料歸檔整理,希望下個來接的人不會嫌我資料不清楚,讓人家難做事。

好聚好散,總是件好事,即將琵琶別抱,也就不要招攬太多事權;被邊緣化,有時候,其實也是適度保護與被保護自己的方式。

很快地,我又要回去智邦體系過著打仗的生活,安逸了兩年的身心,此時得重新披上戰甲,說不擔心是自欺欺人,不過,我相信有蟑螂般生命力的我,應該會再重生才對。當然,我還是深切期盼有朝一日,我能在家悠閒數著鈔票上門,過過真正被現實企業株式會社邊緣化的閒貴婦的生活,那也是美事一樁!

1/03/2007

換新版面囉!

喬安的部落格換了新版面囉!

說實在的,版面的選擇其實沒有很多,挑了許久,實在找不到心目中夢幻的粉嫩版面,於是,就像陽台的綠葉一樣,我還是選擇了向大地靠攏,挑了這個看起來清爽乾淨的版面,希望大家喜歡!

1/02/2007

地震來了

上星期屏東外海引發的一場規模6.7的地震,勾起了多年前對921大地震的驚慌。

震第一次時,我們只發現餐桌上天花板的燈晃得嚴重,有些毛毛的,但也沒多放在心上。
震第二次時,連落地窗都在晃,Clairer緊張的很,把我跟糖糖一起拖到餐桌底下,老公則是趕忙把大門打開,隨時準備逃亡,想想位於十二樓的我們,逃亡路也很遙遠。

後來發現,新竹只有一級,我們不禁懷疑怎麼會晃得那麼厲害,到底這房子是穩還是不穩。

震完後,我打電話給台南的舅舅們,兩個都氣定神閑的笑我神經緊張,還很認真的告訴我,不是躲到桌底下,而是躲在樑跟柱底下,當下被他們笑我沒常識。

當年921發生時,老公還在台中工作,我和Jack住在竹北,地震發生時,我房間的玻璃窗被震碎,Jack趕快跟我一起開車出去逃難,兩人躲在車上,嚇的一身汗。事後我聯絡不到老公,因為電話都斷訊,後來才知道台中震的更厲害,他早早逃出大樓外,看著大樓左右劇烈搖晃,也是嚇的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之後還在外面公園打地鋪了一晚。

之後的幾天,糖糖每天都會問我,媽媽,今天有地震嗎?我們還要躲到桌子底下嗎?有人來我家,她也表演地震要躲到桌底下的姿勢,讓我們哭笑不得。我只好很認真的告訴她,下次地震來了,我們要躲到樑柱底下才對。

地震來了,恐怖啊!
***************************************************
也許你已讀過,再提醒你一次:地震來時,你躲在哪裡?如果你依照小時候老師教我們的方法乖乖躲在桌子底下,床舖底下,那麼,我必須告訴你,你的傷亡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八!!那該怎麼辦?美國國際搜救隊長教你正確的躲避位置。正確的地震保命法--轉載道格卡普是美國國際搜救隊長,自一九八五年至今,他及他的隊員己參與全世界七十九次重大災難的救災工作,他曾經爬進近七百棟因為地震、爆炸而嚴重倒塌的建築物內搜查受困的生還者以及罹難者的遺體。除了參與兩年前日本神戶大地震及美國奧克拉荷馬市聯邦大樓爆炸案救授工作,十二年來國際新聞中的重大災難救災,他都沒缺席。

本月十九日他離華前,除了中華民國搜救總隊邀他演講,美國在台協會、加拿大駐華經貿辦事處也邀請他,為美、加外交官員傳授在建築物倒塌時如何求生。國人從小到大,在防震演習中,老師總是叫學生躲在課桌下,道格得知這點後,很焦急地一再呼籲:不要躲在桌子、床舖下,而是要以比桌、床高度為低的姿勢,躲在桌子床舖的旁邊。

他以先前和土耳其政府、大學合作拍製的地震逃生錄影帶,說明不要躲在桌下避震的道理。透過土耳其政府協助,製作單位爆破一棟廢棄大樓,模擬地震時建築物倒塌的情形,工作人員先依據「常識」,在桌子床舖等家具旁,同樣放置十具模特兒,炸藥引爆後大樓變成斷坦殘壁,他和搜救隊員依予找到二十具模特兒,在桌床下的十具模特兒,有八具被壓成全毀,其中一具甚至頭、身、腳斷成三截;他放置的十具模特兒,則全部安好無事,他解釋,建築物天花板因強震倒塌時,會將桌床等家具壓毀,人如果躲在其中,後果不堪設想,如果人以低姿勢躲在家具旁,家具可以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讓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間。

道格說,即使開車時遇到地震,也要趕快離開車子,很多地震時在停車場喪命的人,都 是在車內被活活壓死,在兩車之間的人,卻毫髮未傷 :強烈地震發生時,如果你正在停車場,千萬不要留在車內,以免垮下來的天花板壓扁汽車,造成傷害;應該以臥姿躲在車旁,掉落的天花壓在車上,不致直接撞擊人身,可能形成一塊『生存空間』,增加存活機會…。他很慎重地對在場的一百多位我國搜救隊員說,搜救隊員必要在地震中先能自己求得生存,只有活下來,才能拯救他人性命。他說,希望大家告訴大家,只要傳播這麼一點求生訊息,地震發生時,建築物內的傷亡率,可以由百分之九十,遽降為百分之二。

Happy New Year!

時間過的好快,2006年又過去了。

這一年來我是怎麼度過的?嗯,回頭想想,2006年倒也成就了我部份人生經驗中的milestone。

  • 擁有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棟房子,搬了新家。
  • 第一次造訪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與杜拜。
  • 糖糖上了幼稚園。
  • 買了生命中第一個GUCCI真品皮夾,隨後又因為滿腔罪惡感而立刻賣掉,賠了 2000元。
  • 決定兼差來賣賣已經使用了快九年的NU SKIN產品,賺些外快,看看是否有機會籌措自己的退休金與小孩的教育費。
  • 學會做海南雞飯。
  • 看著在加護病房的奶奶,第一次有極度深刻害怕親人離去的恐懼感與對未來的茫然。

人總是很容易在回溯過往時,發現了許多來不及的遺憾,以及深藏已久的悲喜情緒。這一年來,我沒有成就怎樣的偉大事業,或許,這一年來,我也遇過許多次的危機與不足,但總能化險為夷。感謝的是,身旁的朋友都在,親愛的家人都在,大家都平安喜樂成長,我想,這就是最大的恩典了。

新的一年,大家說金豬年是有福氣的一年,希望我也能沾沾福氣,夢想成真。

最大的願望是我能順利擁有我的第二個寶寶啦!

Happy New Year to my all good friends in the year of the gold pig!